为持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提升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能力,近日,本市印发《2023年北京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作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按照工作目标,今年全市46%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推荐标准,村卫生室纳入一体化管理比例不低于10%,常住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力争达到4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度保持在85%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更加完善,基础设施设备条件明显改善。
多举措促进行政村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计划》提出,本市将持续完善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具体措施包括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能力、补足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短板、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科室建设、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施设备配置等。
【资料图】
其中,针对农村地区医疗服务短板,《计划》给出了一系列措施:研究制定北京市乡村两级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基本标准,指导各涉农区通过机构服务、相邻村医疗机构覆盖、巡诊等方式,促进行政村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2023年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不低于10%。
在基层卫生人员队伍建设方面,《计划》指出,要壮大基层卫生人员力量,包括要制定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配备标准,根据服务人口变化、诊疗量、病床数等情况,科学核定、动态调整人员数;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招聘毕业生支持力度,根据基层人员结构现状和岗位匹配实际要求,科学确定招聘条件,用好毕业生引进政策,推动基层医疗卫生青年人才“引得来、用得上、留得住”。
今年将完成不少于50个专病特色科室建设
本市基本医疗服务水平也将得到切实提升。《计划》指出,在社区儿童健康服务能力方面,应通过引进儿科人才、加强儿科医师转岗培训、推进儿科专业医师多机构执业、鼓励二三级医疗机构退休儿科医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等方式,增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儿科服务供给。开展第六批紧密型儿科医联体建设,成员单位达到28家以上。
基层专病特色科室也将越来越多。本市计划在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和骨质疏松症等7个专病基础上,拓宽基层专病特色科室建设范围,制定儿科、口腔、中医等专病特色科室建设标准,2023年完成不少于50个专病特色科室建设。
本市将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基层推广行动,提档升级优质中医药资源下沉基层。在基层康复医疗服务方面,本市将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康复医学科(康复区),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设置和增加康复医疗服务床位。《计划》还指出,要扩大老年护理、安宁疗护等接续性服务供给,推进老年健康服务规范化和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养老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口关系,做好日常诊疗、健康监测、转诊等工作,不断增强老年健康服务能力。
今年常住人口家医签约覆盖率力争达到41%
基层卫生服务内涵也在持续丰富。《计划》指出,要增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吸引力,将签约服务内容由慢性病管理拓展至慢性病和传染病共管,完善签约服务绩效评价指标,强化落实“四个一”服务、强化落实交流联系、强化落实预约转诊服务,确保签约一人、履约一人、做实一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度要不低于85%。同时,努力提高签约服务覆盖范围,增加家庭医生(团队)数量,增强签约服务供给,加强签约服务宣传,引导居民主动签约,提升签约服务规模,2023年全市常住人口签约服务覆盖率力争达到41%。
本市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通过上门巡诊和家庭病床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医疗护理服务,将医疗护理服务由医疗机构延伸至居家。在家庭保健员培养方面,《计划》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慢性病患者家庭培养家庭保健员,让更多家庭拥有掌握一定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家庭成员,使其承担起家庭健康教育、健康生活方式指导以及医患互动联络等任务。
持续推进综合医联体建设 下沉优质医疗资源
优质医疗资源将更多下沉基层。《计划》指出,本市将持续推进综合医联体建设,将全部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范围,核心医院通过临床带教、人员进修、科研协作以及远程医疗等多种形式,下沉优质医疗资源。在基层预约转诊服务方面,要制定医联体转诊规范和转诊标准,规范转诊行为,实现22家市属三级医院通过基层预约转诊平台向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投放转诊号源。推进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检验检查结果互认。
为更好引导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农村地区,《计划》明确,要动员并组织城市医疗机构退休医学专家定期到生态涵养区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出诊、讲座、巡诊等服务,提升农村群众就医获得感,带动乡村医务人员服务能力提升。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彭小菲
关键词: